暮抵洛阳,夜气清爽,街边时见绿杨。司机的口音告知我到了河南,此外,这可以是任何一座北方的城市。
酒店房间在十八楼,临窗俯瞰,高楼林立,霓虹闪烁,不见星月。也曾是一个春天的夜晚,李白在此听见有人吹笛,遂写下这首绝句:
(资料图片)
“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(《春夜洛城闻笛》)
今夜,春风又来,故园安在?
撰文丨三书
4月8日,洛浦
偶作看花人
清晨,拉开窗帘,越过灰黄的楼群,一条河出现在天边。
必是洛河。径往前去,走了一阵,也不知方向对不对,询一老妇,她手里拎着一把青菜。“洛河?你是去洛浦公园吧?”她问。我点头,她说就在不远,给我指了指路,又问:“是来看花的吧?牡丹开得可好!”我赞叹,玩味她的语气,既骄傲又寻常,那语气。
昨晚送我的司机也问,路边卖烤面筋的摊主也问,这个季节来洛阳闲耍,大约都是来看花。我来看河,顺便看花。
眼前的牡丹,远不如诗中的牡丹。
到得河边,即见几园牡丹,红红白白开在那里。园不甚大,灌木植株,普普通通,绿叶倒是娴静,花时未过,花看着已很疲惫。
河岸灯柱上题有唐诗。王维《红牡丹》曰:“绿艳闲且静,红衣浅复深。花心愁欲断,春色岂知心。”韦庄《白牡丹》曰:“闺中莫妒新妆妇,陌上面惭傅粉郎。昨夜月照深似水,入门唯觉一庭香。”眼前的牡丹,远不如诗中的牡丹,更毋论“国色”。
古人不我欺,心有不甘,三天后,又去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,时值牡丹文化节,规模盛大,品种繁多,然而大都败落,即便迟开之花,亦显得无精打采。游客熙攘,不少人入园拍照,吵吵闹闹。
《世说新语》记载晋人卫玠风采极佳,众所仰慕,京师人士闻其姿容,观者如堵,玠体不堪劳,遂成病而死,年仅二十七岁,时人谓“看杀卫玠”。人可以被看杀,何况是花?
洛河水流浼凂,水边新簇小芦苇,菖蒲叶似水仙,堤上一行垂柳,晕着淡绿粉,柔条冉冉,柳絮飘飞。温庭筠词曰:“洛阳愁绝,杨柳花飘雪。终日行人恣攀折,桥下水流呜咽。”(《清平乐》)
古代的洛阳,离春天更近,万户千门,皆在春风春日里。
4月9日
晴,花沟村访古
却喜晒谷天晴。
《诗经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
君子于役,不知其期。曷至哉?
鸡栖于埘,日之夕矣,羊牛下来。
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!
君子于役,不日不月。曷其有佸?
鸡栖于桀,日之夕矣,羊牛下括。
君子于役,苟无饥渴!
丘陵绵延。有沟的地方就有人家,有人家的地方就有花。田坎园圃,房前屋后,处处可见菜花黄,萝卜籽花白,更有一树一树的桐花,开在沟畔。
清明桐始华,此时花开正盛,淡紫的花,辉映青天白日,簇簇浮在春光里,山沟土崖都被照亮了。微风悄递花香,清芬淡逸,闻到这香气,我才想起已经好多年没见过桐花。
紫白桐花。
花沟村去新安县城十几里,几个自然村远近散落,分别就叫北花沟、南花沟、东花沟。北花沟在公路边,一无可看。南花沟较远,一条弯曲的村路把我带到村口,路两边都是青青麦地、油菜花田,几畦菜圃,翠绿葱秧正在结籽,这样的乡村景致,看了许多天,仍然看不厌。
新安县城很大,大得莫名其妙,街道狭窄杂乱,三十多层的商品楼,成排成列矗立,野荒荒,像是匆匆草创。在县城就听说,农村快没人了,人都往城里跑。到了村里,街巷冷清,房子都是新盖的平房,但多数关着门。
一位老妇人坐在门外石凳上,旁边场地上晒着麦子,我走过去和她说话,但她耳朵背,对我摆摆手。那边门口有三个人,也都是七八十岁的村民,在择蒲公英,花、叶、根分别置于一个篓里,说是拿来熬汤。大爷叹息说,农村除了空气好,别的都苦,种地不挣钱,他们这里靠天吃饭,有时还要赔本,年轻人只得去城里,再说娃也要上学。
另一位老人路过,他起身招呼,又带我去看崖边的一棵杏树。杏花早已落尽,绿叶成荫,枝头青杏累累。“你看,结得多好,杏子熟了,谁从这儿路过,谁就随便摘来吃!”说着,他又笑起来。
“等杏子熟了,谁路过谁就摘来吃!”
村子中间是花沟小学,两层楼房,墙上贴着白瓷砖,楼前正对大门是两个花坛,野草灌木茂密,大门紧锁,锁生了锈。门外有位农妇在锄地,她说学校关了三四年了,村里没娃,都并到镇上去了,镇上又太远,接送不方便,干脆就去了县城,能走的都走了。因为村里娃少,学校关了;学校关了,娃就更少了。
我又往东花沟走去,山路寂静,万籁有声:鸟鸣,蜜蜂,青蛙,羊叫,远处鸡啼。桐花在幽谷自开自落,天地如此静好,我们所做的一切,似乎都只是庸人自扰。
东花沟还残存从前住过的土窑洞,一孔一孔凿在崖边,几十年前还住着人,里面的炕灶宛然可辨。土台上几个村民在晒太阳,崖边三孔砖墙的窑洞仍在使用,一位八十七岁的大爷说,他就是在这窑洞里念的小学。
东花沟村从前的小学。
农村没有人知道《诗经》,也不再有采葛、采萧、采艾的女子,没人再唱那些情歌。然而这些简陋的窑洞,却让我想到《君子于役》,两千多年前,东都洛邑地区先民居住的房屋,也许与此相去不远。这首诗的画面就是田家,土墙,夕阳,牛羊,在这样的地方等一个人,地老天荒。
下了土台,正好看见树林里有人在放羊,二十多只,黑的是山羊,白的是绵羊,都在低头吃草,都很温驯,有的嘴上衔一茎野花,抬头望着我。放羊的是个中年男人,并不田园牧歌,他赶羊群不是用细细的鞭子,而是从地上捡起石头砸过去。
诗中思妇心里很苦,然而一入歌唱,鸡、夕阳、牛羊、村庄,全部都成了安慰,成了我们想象中的美,甚至那样无望的等待,那样简朴的贫穷,也都成了爱的永恒。
下午走近路,翻过一道深沟,攀着灌木下沟上沟,再涉过麦地,穿过油菜花田,终于爬到对面山坡的村路上。回望来途,距离不过百米,却走了将近一小时,再看远处蜿蜒山路上的人和车,想见刚才的我,如此渺小,一个个如同昆虫,在地球的褶子里匆忙而缓慢地移动。
4月10日
晴,寻找土古洞村
萧,即野艾蒿,乡野处处有之。
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
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!
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
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!
连日放晴,气温回升,杨树一天一个样,眼见得叶子更密更大,绿油油地闪光。乡路两边,多植白杨,挺拔高大,清樾轻岚,不经意走到跟前,忽闻水声潺潺,举头才发觉原是风吹过树间。
渠畔田坎,门前墙根,处处可见萧与艾,萧即野艾蒿。听说葛长在山上,平旷处极少,种庄稼的山坡上也没有,纵有,此时也还出生。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曰:“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萋萋。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,其鸣喈喈。”可见,葛生是在初夏。采葛是古人的日常生活,葛茎可做绳,纤维可织布,俗称夏布,藤蔓可制鞋,即葛屦,夏天穿用。
《采葛》诗中,采葛为了家用,采萧为了祭祀,采艾为了疗疾,皆系女子所事的采集劳动。咏歌者乃是男子,思念他所钟情的女子,这首歌即使不唱,单读出来亦觉其曲调有些摇荡。
土古洞村是一个古村落,自汉代起已有历史记载,据称是古代的藏兵洞,作为一项文化资源,当然已被旅游业开发。停车场,游乐场,温泉,美食街,花花绿绿的塑料风车装饰,见之心烦。紧邻景区的是新村,一式两层新建的楼房,村子很大,有点城市化,村民生活仍循旧俗,三三五五坐在门口,男人蹲着,妇女手里织着毛线,幼儿绕膝跑来跑去。
我要找的是老村,绕到土山后面,前方不远处,绿树掩映,瞥见几间砖瓦房。十来户人家,青瓦木门,石砌的院墙,门有的关着,有的锁着,只有四五家开着门。某家篱畔几株牡丹,紫红花朵开得娇艳,花瓣如锦缎般光致,自在开在那里,没个人来看,虽说富贵之花,却还是随处开在里巷人家更好。
老屋,白杨,村路。
门朝山谷的一家,门口堆着木柴,场地上种着些菜,一个年轻女子在打电话,旁边婴儿车里有个小孩。要知道,在村里见到年轻人非常稀罕,我想跟她要点水,顺便聊几句,逡巡片刻,她仍在打电话。先在村里转转,不意逢见一位老人,手里拎着一袋馍,叫我去他家喝水,没想到那女子正是他的儿媳妇。
老人打开净水器电源,等着水烧开,大家坐在堂屋说话。屋是老屋,家具都很旧,靠墙角放着打麦机,上面堆满杂物,屋里有一种儿时我家里也有的气息,以及土屋特有的阴凉。我们说话声音也不轻,听着却像回声,但觉村里昼长人静。
沿土路再往山里走,回望坡上的老村,那几户人家,既遥远又切近,狗吠婴啼,人声笑语,空旷之中,了了可闻。
天色向晚,坐在一片稀疏的油菜花地里,写当天的日记,眼前花枝摇曳,蜜蜂嗡嗡,玉蝴蝶翩飞,四周麦田铺展,树木生长,百鸟啭鸣,远林际吱唔吱唔的蝉声,夕照似水,置身万物中间,我谁也不是,当下一切如此完美。
撰文/三书
编辑/张进 安也
校对/卢茜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