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初夏的定南县历市镇桥水村,蝉鸣微微,骄阳似火,田野里铺展的500多亩早稻,翠绿可人。太阳虽火辣,桥水村的村民却感到高兴,他们将抓住好节气,晾晒大家爱吃的烫皮。
桥水村位于历市镇东部,离县城仅10分钟车程,客家烫皮产业是该村重要产业,村里从事客家烫皮制作和销售的时间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,高峰时期,村里有70多户人家从事客家烫皮生产,是名副其实的“烫皮村”。
“烫皮是赣南客家人的特色美食,以大米为原料,经浸泡、磨浆、蒸熟等工序制作而成,晒干的烫皮可煎炒蒸煮,属于天然绿色产品……”走进该村的定南贝佳食品加工厂,韭菜香和蒜香扑面而来,墙上的海报清楚写着客家烫皮的介绍。
“烫皮对客家人来说并不陌生,赣南客家人都吃烫皮,甚至家家户户都会制作,如今,赣南客家传统小吃已逐渐成为一个美食产业。”张秋龙是该食品厂负责人,他说,20年前,村里一户人家将榨米粉后剩下的米粄做成粄干拿到市场卖,没想到竟大受欢迎,于是,在她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卖起自家烫皮,就这样烫皮产业在村里兴起。
2006年,电机工人出身的张秋龙,也开始投入到烫皮产业中。走进他的烫皮加工车间,只见工人将一块块晒干的烫皮骨铺在机器一端的传送带上,不到半分钟时间,机器的另一端便传出了烤好的烫皮。
晾晒烫皮骨是制作烫皮的关键一步,但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,晒得太干容易碎,晒的时长不够影响电烤效果,这就造成每一批生产的烫皮脆硬口感都不一样,于是一定程度上烫皮生产成了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。
为改变这一现状,张秋龙对烫皮生产设备着手改进,眼下,烫皮生产一体机即将在他的食品加工厂上线。“现在在做最后的机器调试,这台机器集研磨米浆,蒸制、分割、烘干和电烤烫皮等工序于一体,全程温度可控,再也不用晾晒烫皮,既提高了生产效率、降低了人力成本,又实现标准化生产。”张秋龙说,从事烫皮产业一年可以给他带来20多万元收益。
机器的加入让烫皮加速生产,市场的需求也带动着这个产业创新。赖伟才是赣南梦家缘农产品网店负责人,他通过电商销售客家烫皮多年。在他看来,客家烫皮虽然好吃,但还是属于区域性的美食小吃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,他销售的烫皮也在不断增加新口味,从原味到辣味,再到各式口味订制,如今,市场上有18种口味的烫皮,他网店的烫皮畅销到更多地区。
烫皮产业的发展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新的生活。杨来风今年61岁,是桥水村的脱贫户,也是定南贝佳食品加工厂工人,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家门口的厂里加工烫皮。“这工作挺好的,离家近,劳动强度不大,工作一天就有90元收入,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益,有了这份工作,家里日常的生活开销也不愁了。”杨来风笑着说。据了解,目前桥水村依托烫皮产业已经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。制作烫皮需要蔬菜作为原料,这就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,目前姜、蒜、辣椒、韭菜和芹菜等烫皮生产需要的蔬菜,不用出村便能销售一空。
“烫皮村”的故事是定南发展客家烫皮产业的缩影。近年来,该县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,积极引导烫皮产业向规范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发展,进一步提升大米深加工附加值,增加农民收入,助力乡村振兴。初步统计,该县目前从事烫皮生产的作坊企业有70多家,日产烫皮7万多斤,小小的客家烫皮正成为致富的大产业。(特约记者詹继成)
[责任编辑: 黄春华]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