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ika———比亚迪海鸥试驾体验

时间 : 2023-07-07 11:22:34 来源 : 咖加车评


(相关资料图)

作者 —— 咖加用户:PRND21 引言:意料之中的愉快小车 我并不喜欢大车,尤其是尺寸大、空间小的车,尽管相当多人好这口。所以当海鸥推出时,我很快找到家城市展厅静态看了下,印象还可以。不过当时那家店还没试驾车。 (当时展出的是一辆黄色高配,长得挺有意思)这次试驾带有一些机缘巧合的味道。我刚洗完车,把铁钩子擦得亮亮的——一直有“洗车就下雨”的传说,对于最近动辄气温45度的北京,这四舍五入也算是求雨仪式,为那些空调不太凉、头顶被晒秃的司机祈福。 忽然朋友来了消息,“哎,我这儿有一海鸥,你要不要试试?”“我想想啊,晚上可能有安……” “我还新发现一毛蛋摊儿,特香!” “马上到。” 按照常态,开头要介绍一下车型历史。“BYD-海鸥”这个名字是第一次出现,如果稍微放宽一点条件,当年的F0可以算是它的精神前辈——那是一款有着浓厚丰田/雪铁龙/标致血统的微型代步车,低配价格也就三万多。 之后还短暂出现了e1——基于F0的微型电池车,外观基本没变,改为BEV,内饰动了动。理论续航305公里,45千瓦电机,6-8万。断档3年后,海鸥接过了这一棒。 (连正版那个为省钱搞出来的负压后窗,也一并用了很多年)海鸥造型原创度很高,而且线条简洁有力,并没很常见的那种用力过猛、线条繁杂的堆砌感。奶凶的眼神有点像忍者神龟,还有闺蜜说这车像头盔,总之个性但不很cute。但谁说微型车必须软萌呢?我觉得挺好…… (造型原创度挺高,而且很利索)如果说哪儿有问题,我觉得有两个功能短板:一个是尾门下部凸起明显,实际上成了保险杠一部分,磕碰容易受损;另一个主要体现在后面几扇窗户,说驾驶体验时再讲吧…… (也没有后雨刷…)受制于定位,车内只有少数软材质,大部分区域由硬塑料占领。不高级,但这本来也不是高级的车,合理…… (之前静态体验的高配车内饰,比试驾的中配还要高级一点)在内饰设计方面,定位的限制反而成了正面激励——一些车那种“自认炫酷但其实花哨又土”的风格并没出现,内饰简洁、正常(这个词甚至有点珍贵了)、有新鲜感,又不失灵感之笔。 (之前静态体验的高配图,晚上试车,内饰没多拍)下部的物品取放有一点别手,不过双层的中央扶手区挺能装。屏幕下的圆柱状“按键条”设计感不错,也集成了不少功能——甚至“档把”也设置在了这儿,四舍五入就是怀档啊这……右侧的“滚筒”是音响的音量调节和开关,好看又好用,蛮有意思,给好评! (造型设计得蛮有意思)10.1英寸的触屏功能很多,还能90度旋转,但界面不够直观,一些功能的图标也偏小,停车时还能琢磨,开车时不够顺手。 空调界面的设计也有缺憾:下方“按键条”只能控制空调开关、压缩机开关,热了凉了都必须在触屏上调节。但UI偏偏又分散且繁复,许多虚拟按钮又小又不起眼,行车中调节容易分神——许多功能在触屏上,明明可以做得更大更易用,空那些地方没必要…… (网络图片。需要强调的是,虽然看上去似乎是个分区自动空调,但它其实是无法分区的、电控手动空调)驾驶侧车门上的车窗、侧视镜等按钮是通用件,锁止/解锁和侧视镜的左右切换十分接近,容易混淆。虽然按错了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,但没必要…… 顶配海鸥的驾驶座才有高低调节,这辆中配没有。坐姿偏高,不过这车高度达到1.54米+没天窗,因此前排头部的空间宽敞平坦,远好于BYD目前几乎所有轿车产品,包括比它大两级的海豹。坐直平视时,我发现自己视线的“海拔”接近风挡上1/5的位置,高度又无法调节,只好凑合一点。不过这可能因为1.90的身高偏离了目标群体常态——如果是1.6-1.7米女性驾驶,应该是一种坐姿比较SUV又很敞亮的状态。总之身为A0甚至A00级“豆包”,它前排空间体验比海豹高到不知哪里去了。 (较高的车身+无天窗为海鸥争取到了不少空间)后排腿部空间尚可,但车顶线条下溜、尾门铰链位置、为电池而较高的坐姿共同影响了后排头部空间,比1.0奥拓好一些,但不多。坐平均身高的女性或未成年人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。 考虑到本身的小尺寸,行李箱的容积还挺OK,可折叠后排还能进一步拓展其“大件儿”灵活度——当然不能太大,尺寸摆在这儿。受制于结构和定位,这里也出现了不少妥协点:—行李箱开口偏高,“门槛”明显,装载轻松度下降; —地板下0空间,别说备胎了,连塞便携电缆的地儿都没有… —后座垫是固定的,折叠后台阶很大,而且只能整体折。 也不是不能接受吧… 静态感受完,赶紧挂档走着,这小档把儿真挺有意思的……55千瓦、135牛米的数据显然和强劲没关系,尤其在车重至少1.16吨的情况下。不过得益于电机0转高扭的特性,这小车起步那一脚不仅很顺,而且很有精神! 活力在大约每小时60公里时开始衰减,油门响应仍然很快,但速度爬升明显放缓了。这款车标称极速130kph,在10年前的小车里不堪入目,但在如今的电动小车里却算快的——这意味着它能冲到120高速上限。不过从驾驶的动力表现来看,达到这速度可能要悠一会儿……“前快后慢”这种典型的电机性格,对主要中低速代步的海鸥来说,倒也符合其需求——在北京这种“油门普遍烫脚”的行车环境下,只要你拥有良好的驾驶习惯、该踩就踩,这小车一样能跑得活力四射。 3种驾驶模式(运动,普通,经济)主要是油门响应逐渐变慢、变弱,我觉得Normal很全面了。Eco救救急可以,平时你还用这模式,不如干脆骑骑单车,还能健身减肥。动能回收有强弱2档,前者会有一定的拖拽感,后者则是“应滑尽滑”模式。我更偏爱后者,开起来很顺,能耗也反而会再低一点。 这辆车的转向就一个字“轻”!毫无遮掩的轻,一个手指头就能拨动的轻,什么回馈啊、增益啊、中心感啊一概没有——让我想起了小学时家里的福特Tempo,转向差不多就这样。 (一款低扭很足、保险杠很硬的廉价车)运动感负分,但作为一款城市代步小车,也可以接受——只不过包了皮的方向盘快速打轮时很容易滑,不知道为什么,最低端的那个树脂方向盘反而好一点点。 以A0/A00车的标准来看,悬挂的舒适性还不错,小巧的体格也赋予了海鸥更多闪转腾挪的灵活度——这在拥挤的北京尤其巴适。 不过驶过快速路的较大坑洼时,车体会上下两三次才平稳下来;快速并线时明明有沉重的电池镇场子,却会出现一点飘忽的感觉,甚至并完后车身还要稍微晃一下——后者并非小车多见的那种“羽量感”,相反,是车轮开始动作,车体却不太跟得上节奏的牵拉感。这动作可一点都不激烈。我和整天MINI、帕杰罗、BRZ随机开的老李讨论了一下,最后俩人的结论是这车可能主要追求的就是“柔软的中低速”,操控性不是重点,所以底盘才会有些不干脆——倒也能讲得通,毕竟这是一辆破百要差不多15秒的城市代步车,总要有所取舍。 也许是没有引擎噪音的缘故,70kph以上的风噪+路噪显得有些明显,不过坐在后排时,噪音却并没有显著增大,有点意思。 小豆包需要在“操控/舒适”上做一定的平衡和取舍也许无法避免,但偏小的后风挡玻璃、盲区很大的C柱、显示信息有些杂乱的仪表显然都是能够避免的。C柱盲区的确有些过大了,有点让人不安,因为有时电驴真的能完全“隐身”在里面,你从侧视镜里看、回头shoulder check全都看不见,要不是我check了三次,大哥可能那一晚就要撞到老约翰中药铺里。 (C柱的盲区很大,后风挡的黑边也构成了一部分)体验的时间有限,所以我没去测续航。朋友表示这款车在理想状态下(城市工况,不开空调)的续航甚至能比标称的305公里多出两成左右,但打开空调、开得猛一点,就要赶紧打打折了——那没办法,北京这动辄40度的火锅天,不开空调容易被乘客当场击毙。 顺便提一句,海鸥有3个配置,低中配是305公里续航,快充30千瓦,高配405公里续航,快充40千瓦,官方数据是理论上可以半小时从30%充到80%,半管儿电。这个暖白色外观只能搭配粉色内饰,不过就在我写下这句话的这天,比亚迪修正了这个奇怪的组合,白外观也能搭配更中性化的蓝黑内饰了。 三个配置比最开始降了5-6千,分别是7.38/7.88/8.98,显然是为了应对气势汹汹的五菱小电车军团,尤其是缤果。 (最低配的钢圈还挺带劲…)作为城市代步的话,最低配其实足够了,性能和中配基本一致,标配 ESC和侧气帘。中配=升一级的轮胎+铝圈+皮革方向盘+手机无线充电+LED灯+日行灯+驾驶座窗一键升降,5千倒也合理,没有也完全不影响用——反正如果必须让我三选一,我会选最低配。 品质?我还不清楚,不能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,非要我给一个的话,那我先鞠个躬吧… 车还给朋友了,有一点不舍。诚然,这辆海鸥在人机工程、在操控性、在侧后方视野、在续航焦虑等方面有短板,但它小巧灵活、造型有趣也不土、空间良好、在市区代步的速度区间里流畅有力,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“看着正常,开着轻松”。作为一款City Car,这已经很好了。 如果能把仪表和触屏的UI再优化一下,还能更好一些。 我和老李甚至在琢磨“最低配那个165的窄胎,抡起来晃悠悠的会不会更好玩儿“、”这车要是塞个双缸的“增程器“进去,把电池缩小七成,会不会成本还更低了…” 这是我至今坐过开过的马力最弱、配置最低的BYD电池车,却是给我印象最好、感觉最接近new age的一款,设计师、工程师显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相较于一些“高级大车”,我更喜欢观察这些代步小豆包,因为它们的目标预算更低,成本控制更严,是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的典型。真是有趣的小家伙。 那晚的煎毛蛋也非常不错……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