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?

时间 : 2023-08-19 10:02:11 来源 : 个人图书馆-激扬文字

吐蕃(tǔ bō)绝对是青藏高原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,没有之一。


(资料图片)

吐蕃与大唐同年立国,双方相爱相杀200多年,互相见证了对方的强盛与衰落,最终吐蕃先大唐65年而灭亡。

当时能与大唐死磕200多年的帝国,除了吐蕃之外,再没有第二个。如此强大的吐蕃,若说没打过印度,肯定没人信。

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吐蕃曾对印度两次动武,这在史料中是有记载的。

吐蕃最强盛时期,版图包括整个中国西部地区,一度攻到中亚和印北地区,与大唐、回鹘、阿拉伯帝国形成争霸之势。

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尼泊尔、孟加拉国等都是吐蕃的仆从国。恒河以北的北印度各国都向吐蕃称臣纳贡。

如今的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川西、内蒙以西及南诏,都在鼎盛时的吐蕃版图之中。

吐蕃最强盛时,人口达千万,军队有50万之众。在两百多年的征战中,吐蕃最终被大唐拖垮,因内部矛盾而土崩瓦解。

松赞干布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,他在统一西藏后立即与大唐开战,在松州之战中被侯君集率领的五万唐军给痛击一顿。

这时的大唐是不容侵犯的,吃了亏的松赞干布向大唐臣服,被封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,并迎娶了文成公主。

松赞干布去世后,论东赞和论钦陵父子控制了吐蕃朝政,再次向大唐叫板。

在乌海之战中,唐将苏定方率一千亲兵击破吐蕃八万军队,斩杀吐蕃副相,但这并没有浇灭吐蕃嚣张称霸的气焰。

论钦陵是吐蕃一代名将,他先是攻灭了大唐的附属吐谷浑,又在大非川之战中大败大唐名将薛仁贵率领的十万唐军。

八年后,论钦陵再在青海湖之战中大败唐将李敬玄、刘审礼率领的十八万唐军,战后夺取了大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镇。

此战中,若非有百济人黑齿常之率五百死士夜袭吐蕃大军,则唐军的十多万主力可能会全军覆没,黑齿常之闪耀登场。

三年后,黑齿常之在良非川之战中率三千骑兵夜袭三万吐蕃大军,斩杀缴获无数,之后又多次击破吐蕃青海军团。

武则天登基后,忠臣良将相继被迫害,被称为“吐蕃克星”的黑齿常之被酷吏周兴害死,大唐势力从此退出青藏高原。

随着雄踞漠北的突厥汗国再次崛起,大唐陷入腹背受敌的态势。在接下来的素罗汗山之战中,论钦陵大败十万唐军。

论钦陵家族随后被赤都松赞给铲除,这让吐蕃大伤元气,这时的大唐也是四面受敌,双方时而议和时而武力相向。

唐玄宗即位两年后,大唐一改被动挨打的局面。唐将薛讷在武街之战中大败吐蕃军,吐蕃之后联合各势力对抗大唐。

屡次战败的吐蕃向大唐请和,在之后20年间,吐蕃军屡战屡败,唐将哥舒翰分别在苦拔海和积石军之战痛击吐蕃军。

接着是高仙芝的表演,他率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征服小勃律国,陌刀猛将李嗣业率一干陌刀手先后大败十多万吐蕃军。

之后哥舒翰攻占石堡城、大莫门城等,收复河湟九曲之地。这时的大唐国威声振四海,但好景不长,安史之乱爆发。

吐蕃刚即位不久的赤松德赞,获知了大唐发生内乱,遂再次攻伐大唐。

唐玄宗先是将高仙芝、封常清等名将处死,又强迫身体抱恙的哥舒翰出战,结果在灵宝大战中十八万唐军全军覆没。

之后大唐屡战屡败,直到安史之乱平息后才有所好转,若非郭子仪联合夹击吐蕃军,可能大唐的长安已被吐蕃占领。

吐蕃在赤祖德赞时期,国力达到了鼎盛,囊括了中国西部地区,以及克什米尔、不丹、尼泊尔全部与印度北部地区。

谁知20年后,这个高原帝国因内乱而一落千丈。公元842年,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吐蕃帝国崩溃,65年后大唐也灭亡。

那么,吐蕃到底有没有攻打过印度?

答案是肯定的,史料中记载的比较大的战役有两次。

一次是在公元648年(贞观二十二年),松赞干布派1200精兵和7000尼泊尔骑兵攻打印北地区,兵峰到达恒河流域。

两年后,松赞干布去世,军事行动被迫终止。在之后的几十年间,吐蕃不断蚕食印度诸邦的土地,占领了数百城池。

第二次是在公元8世纪,赤松德赞派吐蕃军队再次攻打印度,印度诸王被迫向吐蕃称臣纳贡,土蕃在恒河岸边立界碑。

同时,吐蕃军还在加尔各答立一块铁柱来纪念胜利,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刚座寺庙内的佛骨舍利也被吐蕃军掠夺而去。

与南亚国家相比,吐蕃更愿意与大唐争霸,东进毕竟要比西进容易得多,且南亚诸国的实力对吐蕃根本造不成威胁。

也就是说,只有大唐才能配得上当年青藏高原上的强大吐蕃帝国。

其实,吐蕃当年是打过印度的,也正是因为打完了,才发现没有必要接着打了,所以吐蕃才专门针对大唐打了200多年。下面,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原因:

吐蕃建立于公元618年,看这个时间眼熟不?没错,唐朝也建立于公元618年;吐蕃于公元842年灭亡,唐朝比吐蕃强一点,多撑了65年,于公元907年灭亡。

那通过时间的对比,大家可以发现,吐蕃与唐朝基本上相当于同生共死,而这对难兄难弟就是在打打和和,相爱相杀中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唐朝大家自然熟悉,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吐蕃,吐蕃是我国西藏历史上,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,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上,出现过的最强盛的政权。

现在通说认为,松赞干布是吐蕃的开国君主,实际上按照西藏习俗,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3任赞普(藏王),只不过在松赞干布继位之前,西藏没有自己的文字,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归咎于传说。

并且,在松赞干布出生之前,西藏基本上属于大小政权各自为政的状态,自然没有强大的合力对外,也就未见于史书之上。

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,在他出生不久,他的父亲朗日松赞,就率兵灭掉了周边部落,基本上统一了西藏。

所以说,松赞干布在公元629年继位时,他的父亲已经为他打好了天下,松赞干布之所以出名,源于他继位后彻底统一西藏,并建立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法律等一系列制度,使吐蕃王朝真正走向富强。

那随着吐蕃王朝的兴盛,松赞干布自然不甘于固守在青藏高原,为了进一步扩张,松赞干布在公元638年,就主动挑起了与大唐的战争,史称“松州之战”。

在这场战役中,双方各投入兵力五万余名,本来信心满满的松赞干布,没想到被唐军彻底击败,这也让松赞干布领略到大唐的威武。

也使松赞干布清醒地认识到,自己与大唐的差距,虽然两个王朝建立时间相同,但大唐却明显强盛于吐蕃,于是松赞干布开始卧薪尝胆。

他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向大唐称臣,并成功迎娶回了文成公主,成了大唐驸马的松赞干布,自然引进了大唐的先进文明,也使得吐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。

公元650年,松赞干布死后,继任者在松赞干布的铺垫下,使吐蕃王朝进一步强盛,开始了与大唐的直接对抗,此后的近200年时间里,双方有过和亲、开展过贸易,但也争斗不断。

在吐蕃最强盛时,版图几乎囊括了我国整个西部地区,不但控制过新疆、青海、甘肃、内蒙西部等区域,还控制过印度恒河流域,当时北印度各国一度向吐蕃称臣。

当时的吐蕃,可以同时跟大唐、回鹘、阿拉伯帝国争霸亚洲,其兵力甚至曾远到中亚、印度地区,所到之处尽皆臣服。

那吐蕃王朝到底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呢?如果说单凭松赞干布的一系列举措,似乎不足以创造如此强盛的政权,为什么吐蕃政权来得快、去得也快?自此以后,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强盛的政权呢?

根据气候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显示,在那200多年的时间里,青藏高原的气候突然变得温暖起来,当时那里湿润多雨,非常适合人类生存。

再加上出现了松赞干布那样的人才,所以当时青藏高原的人口达到了历史峰值,专家认为,其人口甚至达到了上千万,所以吐蕃可以动用的军队至少有五十万之多。

如果,再算上向吐蕃称臣的那些国家,吐蕃真正发动战争动员令的话,其兵力甚至可以达到百万,这才是吐蕃王朝强盛的原因。

而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冷,吐蕃逐渐走向低迷,加上内部的分崩离析,使得吐蕃仅存在224年,就又重新陷入分裂,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强大的政权,到了元明清时期,更是可以被轻易征服。

据专家推测,到了清朝时期,西藏的人口最多只有200万人,而在1950年的时候,西藏的人口甚至只有120万人。

所以,归根结底,是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,使得吐蕃人口急转直下,再也没有了称霸一方的基础,更不要说其经济、文化、思想等方面的落后了。

那说了这么多,我们现在正式回答题主的问题,为什么吐蕃持续攻打强盛的大唐,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?其实,这是利益的使然,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:

01吐蕃攻打大唐的原因

相较于大唐,吐蕃土地贫瘠,资源匮乏,文明落后,并且二者直接接壤,所以攻打起来不但非常方便,而且能得到很多好处。

这就好比强盗抢劫时,肯定挑有钱人家抢一样,虽然有钱人家不好抢,但能抢过来的都是真金白银,投入小回报大,就算冒点风险也值得。

而事实上,吐蕃在与

大唐的争斗中,确实获得了很多实惠,吐蕃就跟我国历朝历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,获得了大量的粮食、钱财,这些足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。

而且当时强盛的吐蕃,并不比大唐弱太多,更关键的是吐蕃的骑兵,来得快跑得也快,抢完就跑,农业文明的大唐根本奈何不了它。

02吐蕃不攻打印度的原因

从地理角度来讲,吐蕃与印度之间,隔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,有这道天险的存在,使得吐蕃出兵并不方便,想来去自如更是不可能。

而且吐蕃主要生存在青藏高原,虽然当时气候变暖,但依旧属于高寒地区,可印度是典型的高温国家,吐蕃的军队并不适合在高温中生存与作战。

同时,印度当时并不是统一的国家,由诸多小型的国家组成,可以说印度不但孱弱还特别贫穷,吐蕃就算打赢了也捞不到太多好处。

所以,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,吐蕃当然不会去干,在大唐与印度之间,吐蕃自然会倾向于攻打大唐,这也是吐蕃不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。

03吐蕃攻打印度的典型战例

文章开头我们说了,吐蕃是攻打过印度的,而且是全面胜利,下面我们就挑两个比较典型的战例,来说明一下。

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王玄策,提到王玄策,相信很多人,一定会想到前几年成龙的电影《功夫瑜伽》,没错,就是那个王玄策。

那是公元647年(贞观二十一年),当时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,结果被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兵劫掠,王玄策一气之下,就找吐蕃借兵1200人、尼泊尔借兵7000人,成功大杀四方,将中天竺灭国。

如果说这一次,吐蕃只是借兵给王玄策,并没有亲自参与指挥,那我们说第二个战例,这一次是吐蕃独立作战,而对印度用兵的原因,只是为了抢一颗舍利子。

当时的吐蕃赞普(藏王)赤松德赞建了一座白塔,他不知道听谁说的,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子,于是赤松德赞就派大军攻打印度,准备把舍利迎回吐蕃。

印度的诸多小国听说吐蕃大军来了之后,根本没抵抗,直接就投降了,吐蕃大军在轻松搞定恒河北岸后,快速渡过恒河,攻陷摩揭陀国,顺利迎回了舍利。

并且,吐蕃大军在回撤的时候,特意在恒河岸边立碑,把恒河定为国界,然后派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,虽然只有四名士兵,但也让印度臣服吐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。

04小结

所以说,吐蕃不攻打印度,是因为捞不到什么好处,并不是打不过,吐蕃之所以不吞并印度,也主要是印度太过炎热,根本不适合吐蕃人生存。

而攻打大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,因为吐蕃与大唐接壤的地方,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相似,正适合吐蕃人生存,更何况就算无法胜利,也能顺手牵羊捞到很多好处。

其实,吐蕃面对大唐和印度时,实际上就是在做一道选择题,选哪个实惠,吐蕃也不傻,经过几次战争自然就知道了。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